劉靜,女,48歲,畢業于山東醫科大學,萊蕪區政協委員,民盟盟員,醫學碩士,副主任醫師,濟南市萊蕪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呼吸內科及重癥醫學學科帶頭人,山東省醫師協會重癥醫學醫師分會委員,山東省醫師協會診斷學分會委員,山東省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基層委員會委員,山東省醫師協會呼吸疾病介入醫師分會基層委員,原萊蕪市醫學會呼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原萊蕪市醫學會急危重癥專業委員會委員。
從事臨床工作24年,先后在急診科、呼吸內科、重癥醫學科工作。2004-2017年間,在山東省立醫院急診科、呼吸內科、重癥醫學科、呼吸內鏡診療科進修學習四次,成為濟南市萊蕪人民醫院外出學習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的醫生。雖然年近知天命,但并沒有阻擋她對醫學的追求,為進一步精準掌握血流動力學監測技術,今年春節剛過,她就再次奔赴省級醫院心外科重癥監護室學習,并重點掌握了血流動力學監測、IABP(主動脈內球囊反博)、肺動脈漂浮導管、超聲血流動力學評估等先進醫療監測技術。
2015年,醫院重癥醫學科成立,她臨危受命,當選為科主任??剖夜ぷ鲝牧汩_始,團隊實力亟需提升,新技術的開展刻不容緩,所有技術操作必須要親力親為,這樣的工作強度對一名男同志來說都是一個巨大挑戰,而她還要面對許多來自家庭的壓力,兒子面臨中考、年邁的父母需要照顧。經過再三斟酌,她最終以事業為重,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一干就是五年。五年來,她帶領科室團隊開展新技術20余項,填補了醫院空白。如今科室工作逐漸步入正軌,兒子已讀大三,父母的身體也一年不如一年,每當想起疏于對家庭的照料,她總覺得心中有愧,但她從未后悔過,用她的話說“只要更多的危重患者能轉危為安,看到更多的家庭幸福團聚,我這點付出又算什么!”犧牲小我成就大我,是作為醫生應當堅守的職業精神,也是她一直堅持的人生信條。
重癥工作就是與死神賽跑,需要揮灑辛勤的汗水與付出百倍的努力,一面面錦旗和一封封感謝信就是對她努力的極大肯定,也鼓舞著她繼續為重癥事業而不懈努力。兩年前,一位肺癌患者在胸外科手術兩天后,因刀口疼痛不敢咳嗽,大量痰液積聚于氣管內形成痰栓,造成病人氣管堵塞,病人極度呼吸困難,全身青紫,意識喪失。轉入重癥醫學科后,患者當即出現呼吸停止,考慮痰栓窒息的可能性大,劉靜立即給予氣管插管,使用呼吸機,同時給予纖支鏡吸痰,缺氧逐漸改善,患者意識清醒。為進一步排除其他疾病因素,經過纖支鏡抽取痰液做微生物學檢查、并通過床旁超聲進一步評估病情,檢驗科第一時間返回結果,排除了肺栓塞、胸腔積液等可能。經過和胸外科聯合查房,制定了精準科學的治療方案,治療3天患者轉出重癥醫學科,繼續胸外科治療5天后康復出院。
劉靜及其團隊一直秉承“仁愛、奉獻、責任、病友至上”的醫院核心價值觀,從科室成立以來,團隊共救治各種危重癥患者千余人,搶救成功率達87.9%,零糾紛、零事故。
她個人先后獲得“民盟山東省委抗擊新冠疫情先進個人”、市衛健委最美醫生提名獎、市委統戰部表彰的“抗疫·出彩統戰人”和“區衛生領軍人才”榮譽稱號。她的團隊連年被評為醫院先進科室和突出貢獻科室,并榮獲山東省費森尤斯血液凈化知識競賽團體二等獎和濟南市第一屆重癥技能大賽團體三等獎。
雖然只是一名基層醫務工作者,但她憑借“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信念以及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和精湛醫術,使名不見經傳的濟南市萊蕪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逐漸在萊蕪大地上口碑相傳,聲名鵲起。
2016年1月,醫院首例呼吸衰竭患者成功脫離呼吸機拔除氣管插管出院;
2017年9月,醫院首例支氣管異物成功取出;
2018年3月,醫院首例經皮氣管切開術成功開展;
2019年10月,醫院首例持續床旁血液濾過完美下機;
……
許許多多的第一次,她記憶猶新。
五年的時間,說長不長,但人生又有幾個五年。期間她見證了自己醫術的進步和團隊的成長,見證了重癥醫學科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轉變,更見證了濟南市萊蕪人民醫院的日益壯大和飛速發展。
責任編輯:萊蕪區政協)